中國山水畫簡稱“山水”。以山川自然景觀為主要描寫對象的中國畫。形成于魏晉南北朝時期,但尚未從人物畫中完全分離。隋唐時始獨立,五代、北宋時趨于成熟,成為中國畫的重要畫科。傳統上按畫法風格分為青綠山水、金碧山水、水墨山水、淺絳山水、小青綠山水、沒骨山水等。
中國山水畫是中國人情思中最為厚重的沉淀。游山玩水的大陸文化意識,以山為德、水為性的內在修為意識,咫尺天涯的視錯覺意識,一直成為山水畫演繹的中軸主線。從山水畫中,我們可以集中體味中國畫的意境、格調、氣韻和色調。再沒有那一個畫科能向山水畫那樣給國人以更多的情感。若說與他人談經辯道,山水畫便是民族的底蘊、古典的底氣、我的圖像、人的性情。
中國山水畫較之西方風景畫,起碼早了1000余年。它所呈相的圖義,實際上是一部中國思想史。早在7000多年以前,先古的覺醒便以圖案方式紀錄下來。新石器的河姆渡文化,已用線刻表達著觀念性文化的內涵,定居的農耕文明起源,不僅讓人認知了工具美,亦讓人于器之上認知了形上美。藝術不但是一種征服自然的想象,還是一種征服自然想象的象征。先古與自然一開始便用藝術的方式對活,邏輯的發現與藝術的鑒賞推演著人們的雙眼,讓一個天人合一的中國圖式由混頓而至清晰。自仰韶文化起,人與自然的關系便具有了象征性。在幾何裝飾的手法中,對稱、運動等構成概念己明顯地運用于時空的表現之中。特別讓人感動的是《稷神崇拜圖》。在以農立國的背景上,祭祀稷神一直成風。而這幅圖中的禾、田、人的關系傳達了先祖對生命意義的一種素樸理解。在沉淀了人與動物、植物的自然關系認知的基礎上,社會意識又成為最為關鍵的文明起源。滄源文化的《村落圖》,用巖畫形式記述了人類對農耕定居的“家”的理解。這幅畫最有視覺趣味的是以村落為中心的道路關聯,以及押俘、趕畜、祭天、跳神等場面圍繞正面中心的梯度延深,平面中的深度己在這幅畫中得到有力的體現。人與自然的關系,人與社會的關系,就這樣拌隨著藝術的看,不斷地深化與發展。